在这个信息爆炸网络“过渡分享”的时代,Snapchat着实火了一回,而更加使这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名声大噪的,恐怕是它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Evan Spiegel 拒绝了Facebook对其30亿美元的收购。23岁的Evan Spiegel本应是年轻创业者们的励志榜样,但近日来他却摊上了大事——几年前他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的一些不雅邮件被曝光,事件再次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斯坦福时的Evan还只是一个毛头小子,他是Kappa Sigma兄弟社团的成员,该社团也是一个小型科技孵化器,Snapchat便诞生于此。不雅邮件被美国著名八卦网站Valleywag所获得并曝光,大概意思为Spiegel在某次派对中试图将别的女孩灌醉并试图与之发生性关系,并向兄弟会成员炫耀,其中不乏涉及毒品,酗酒,侮辱女性等污言秽语。邮件的截图被原封不动地公布,除了隐去的一些斯坦福校友的姓名与电话。
在邮件被曝光后,Spiegel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当年这些愚蠢的邮件表示非常后悔”,并声明邮件内容并不代表他对女性的真实看法。
事件发生后,Spiegel的母校斯坦福大学的教务长John Etchemendy也给全校发了一封公开邮件来强调斯坦福的立场:邮件中John表达了他对此事的厌恶并将此事归为个人行为,不能代表斯坦福。对他的道歉行为似乎也并不买账,因为“邮件终究还是发出去并且被人看到了,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是斯坦福的耻辱”。
但与此同时,作为学习型社区,John也倡议斯坦福的人应该学会互相尊重,明辨是非,杜绝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
不得不承认,Spiegel是个天才,年仅21岁就创立了Snapshot,公司估值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从8亿美元上升到了40亿美元,年少成名,他的经历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何其的相似。扎克伯格在大学创建Facebook其间也干过一些臭名昭著的事:如不经他人允许便擅自用他人的照片来进行“选美活动”、盗用Winklevoss兄弟的创意,而Facebook也正是在这充满争议的环境下诞生。
而在Spiegel的那些不堪入目的邮件中,却也夹杂着他的创业构想:如一封邮件中他正计划着为当时的Snapchat前身——FutureFreshman诚聘英才。
既然都有为公司的未来的发展打算,那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就可以被理解了呢?业界及舆论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一切都过去了,而且他那时候只是20出头的小青年,所以这样的言论对他来说很正常。也有人认为他是个和扎克伯格一样的“聪明的混蛋”,令人讨厌。但往往这样的“坏孩子”都有成功者的潜质,Spiegel后来的成功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美国自由开放的环境造就了一批“坏孩子”,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然后“坏孩子”们获得了成功,企业声名远扬,开始赚全世界的钱。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放眼历史,许多令人避而远之的科技“混蛋”后来都成了亿万富翁:苹果前CEO乔布斯、微软CEO鲍尔默、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惠普CEO梅格惠特曼都赫然在列。
他们共有的特点都是脾气差,性格傲慢甚至极端,让人无法接近,而与此同时他们却都有着非凡的抗压能力和冒险精神,难道正如人们所说的“天使与魔鬼仅一线之差”?
许多风险资本家也对此各持看法,硅谷风险资本家Eileen Burbidge表示他并不想为所谓的‘混蛋’投资,但“好人卡”没法变成钱,所以他不得不专注于投资回报。另一位洛杉矶的投资人Mark Suster确认为除了投资回报,被投资人的诚恳和正直也是他们的重要考察项目之一,他认为这也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品质。但最后的实际数据却表明:过于激进的那些“混蛋”成功的可能性往往比较大。
这难道是一条定律了吗?有人就不信这个邪,他就是美国著名企业孵化器Y Combinator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他的信条之一就是:不投“混蛋”,因为这样有利于社交网络更加紧密的联系。
他相信好人一样可以成功并且他也是这么做的,迄今为止他投资的创业公司超过630家。他觉得“混蛋”只会追求金钱和权利。
这些价值取向方面的取舍我们无法进行评判,但是以笔者在美国的经历,美国的自由如言论自由只是在一个狭义的范围内。就犹如一个高压电网围成的操场,在操场中你想怎么活动都可以,但千万不能触碰边界。
在美国,你可以随便拿政府,总统开涮,甚至可以在白宫和国会山大门口这么做。但是如果言论涉及侮辱妇女,种族主意,残疾人,肥胖者,猥亵儿童等禁忌言论,那你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NBA快船队前老板斯特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自由的环境着实能培养创造性,没有以考试为目的的枯燥学习和各种各样的考核机制,学生群体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才会出现从哈佛高材生变身NBA巨星的林书豪,辍学创业成功的比尔盖茨,扎克伯格。
一些人想当“混蛋”也是他们的自由,"坏孩子"们也可以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但比如Spiegel邮件中所出现的侮辱妇女的相关言论触犯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也许他会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为他口中的当时的“年少无知”埋单。但我们也可以思考,为什么这些“坏孩子”有着这么大的成功可能性?对于“坏孩子”、“熊孩子”我们就可以一棍子打死,过早地下结论认为他永远不可能有出息了呢?
乔布斯曾经说过,“坏孩子”更容易成功。也许我们可以从此得到一些启发:一些现象并不能完全解释事物的本质、发展趋势以及最终结果。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一个事物,一个人,甚至一种科技,总是使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那么就很容易犯下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管窥天、盲人摸象的错误。在这个新兴科技如雨后春笋般的时代,人们更加需要多加观察与思考,改变对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