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Moto回来了,不过大家给予的反应不是久违重逢的欣喜,而是大势已去的喟叹。
Moto不出意外地回来了。
有点急惶惶的感觉。
之所以急惶惶的,概因联想已经无牌可打,形势又特别危急,差不多是生死存亡之秋,他急需一支援军改变节节败退的国内市场。这支援军最重要的不是争夺市场份额,而是提升联想的逼格,提升联想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形象与地位。联想要让消费者知道,他的手机不是充话费送手机的那个赠品档次,它其实有逼格,它和Moto是一个母亲,就像当年的ThinkPad笔记本和联想笔记本。
只有Moto一个名字是不够的,还要有成绩。成绩才最有说服力。
联想也知道这一点,煞费苦心。他精心选择了Moto X来打头阵。为什么选择Moto X?最主要的原因是三星的Galaxy S手机一溃千里,Android中高端手机出现了大片的市场空白,华为mate7虽然填补了一部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填补。其他直接竞争对手一直怂着。HTC始终不温不火,LG从来都是那个三星的小弟弟,Sony向来差着一口气,唱索尼大法的人多,买索尼产品的人少。下一代Galaxy S手机只有零星的消息。这个时候,是Moto X进场的最好时机。
除了时机,还有成功公式——世界品牌+中国所有=成功。想来,联想相信这个公式能够再送联想一次辉煌。
我不看好Moto 的前景。
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迎来拐点,市场总体在往下走。当然,这一点对于Moto X来说影响不大。淘宝海外购价格最便宜的Moto X要2800软妹币,大多数上了3000。考虑到中国的税费,以及其他因素,可能要卖到3500。能花上这个价格买手机的用户早就已经买了智能手机,他们并不属于市场红利的部分。他们的定位应该是更换手机;影响他们更换手机的主要原因不是智能手机市场的走向,而是自己的收入;
二,世界品牌+中国所有=成功,这条公式仍旧成立,但是联想的这个世界品牌注了水。相比ThinkPad,Moto的知名度差了一筹,这并不是说Moto的历史不够强,Moto出过影响全世界的手机,但是年代太久了,久得老一代都忘记了,新一代都不知道。进入智能手机时代,Moto虽有佳作,例如里程碑,但是从来没有俯视众生。里程碑之后,Moto再也没有出过什么有影响力的产品,而且在不长的时间里换了两个东家。联想接手ThinkPad的时候,ThinkPad还有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接手Moto的时候,Moto的影响力只有北美、拉美一些地区。在这些地区,Moto的影响力也不那么稳固,北美市场销量的下降,Moto X Pro迟迟打不开局面。中国所有这个部分也不再是第一次,也不是独一份。中国所有能够带来的认同感下降了。另有一个情况也要注意到,此时不同彼时,民族这个属性降低了,商品出售的时候,民族的决定性不再那么强。当然,对学生为主体的人群仍旧有效。但是,Moto X售价并不那么学生。还有一点要注意到,在获得ThinkPad之前,联想就已经是电脑市场当中首屈一指的国产品牌,多年积累加上万元奔腾让联想的名字响彻云霄;
三,Moto Xpro的价格差不多相当于最新款Galaxy S或者最新款iPhone的价格。如果,Galaxy S下一代手机没有蹩脚的地方,例如指纹识别,那么,Moto Xpro拿什么获胜?在中国,Moto有半个主场的优势,但是,在中国之外呢?高端用户正在向iPhone迁徙,而且速度正在加快,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当中Android的那部分正在缩小;
第四,联想没有坚不可摧的公开渠道,Moto在中国的认同度不高,民族的旗号打不出来,他怎么卖手机?运营商渠道是一个好选择,联想在这方面有相当的优势,但营增改来了,运营商渠道不怎么卖手机了;
第五,原生Android好不好?好。但是中国境内根本就水土不服,Gmail都用不了了啊,Google的那些服务有多少能用的?离开了那些服务,原生Android还有多少优势可言?是的,使用原生Android避开了联想在ROM上的短板,可离了Google,原生Android要打折扣。联想避开了一个坑,却跳进了另外一个坑。
对于联想来说,最重要的是重塑品牌形象,而不是急着扩大市场。自打万元奔腾之后,联想再也没有一个影响深远的文案,眼前一亮的都少(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京东对马云“童言无忌”的回应),别和我提那个跪拜。从PC继承过来的名声正在消耗,而且有消耗殆尽的样子(乐phone和K900谁用谁知道。就因为这两款手机,多少粉转黑。一部失败的旗舰机就致命了,联想致命了多少次。传闻乐phone上市的时候bug众多。我想,联想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成功让他们丢掉了敬畏心,以为靠联想这块金字招牌就能卖得漫山遍野。消费者容忍了你一次、第二次,不会容忍第三次、第四次,所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这一切需要联想做一款真正的爆款手机,不只是爆款,还要有美誉度,买了之后他好我也好,踏踏实实地。这样才能恢复联想被糟蹋的差不多了的名声。
力挽狂澜,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用收购的品牌来挽回形象永远是盘外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