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本山大叔的话说,现在的互联网公司真的是“不差钱”——动辄一年融好几次资,每次不上亿美金都不好意思开口。大量资本的进入滋生了O2O的烧钱模式,并慢慢形成行业惯例。打车与外卖齐飞,最近还蔓延到了O2O洗衣和电影票行业,有钱任性,说的一点不差。
提到O2O的烧钱模式,战火烧的最旺的非打车和外卖莫属,并且它们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背靠大树不断的有热钱流入、烧钱主要两虎争霸、补贴的金额强劲且时间长久等等。但是同样都是几个亿几个亿的砸钱,效果却完全不同。
毫无疑问,打车软件的钱烧的是成功的,2012年的时候市场上有40多款打车软件,但是现在,出行时用户除了使用滴滴和快的,再没有第三款软件可以更快的打到车。外卖平台却截然不同,以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为首的外卖巨头每个月补贴用户和商家几个亿,但是对手“百度外卖”、“淘点点”依旧生龙活虎,甚至在某些区域的商家和订单数量超过了两家巨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
赢不赢,主要看基因
从一定层面上说,打车软件自出生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外卖市场却显得先天不足。
衣食住行,出行是刚需,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打车消费需求,而且打车软件能有效的解决需求的匹配问题。同时,进入池子的司机和用户越多,匹配就越高效。它成功的打通了上游和下游:当需求产生时,用户可以最快的将它发送给司机,司机也可以降低空驶率。上下两方,一拍即合!
但是外卖却不同:对于商家来说,堂食的用户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处理外卖的需求,外卖的优先级并不高;其次外卖的配送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愿意接受这样的商业模式。从需求方来说,外卖主要服务对象有限:宅男腐女、学生、商务区的白领人士等人群,都是价格敏感型的用户,而且对平台服务毫无忠实度可言,非常容易转移。对于平台而言,基于外卖服务的区域性和服务模式简单,平台的可复制性很强,一旦有对手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平台就完全没有任何抵御力。
所以,要想掌握O2O正确的烧钱方式,就必须打通服务的上下游,否则投入再多的钱也是费力不讨好。
要任性,得看看你有多有钱
外卖市场刚火起来的时候,百度外卖、淘点点也先后掀起了一波补贴高潮,但是很快它们就退出了市场,不再靠烧钱抢夺用户。反观现在仍旧在烧钱大战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尽管频出资金链断裂的传闻,仍旧打的激烈。
但是,烧钱能长久吗?这种非理性的运作模式可以在进入市场的初期野蛮杀戮,但若想长期的收益于此,就必须在烧钱时就大刀阔斧,把对手全都烧死,让用户除了你别无它选。很显然,打车软件做到了,外卖平台似乎还差得远。
认了腾讯和阿里做干爹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发力主要分两步走,先是各自收购了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然后疯狂砸钱补贴用户培养使用习惯。来自“干爹”的热钱不断,竞争对手纷纷倒下,市场就剩下两寡头争霸且势均力敌。但是看看外卖市场,剩下的对手主要包括来自百度的“百度外卖”和阿里的“淘点点”,说到不差钱,饿了么和美团外卖似乎还要在门口排队,所以要想烧的市场上两家独大,几乎没有可能性。
所以,雷锋网友情提示,要烧钱,先看看同一起跑线的对手,如果真的不差钱随便烧烧烧,而且能把对手烧死,那成功的可能性就变得无限大。但是如果对手有个有钱又任性的爹或者干爹,还是再三思量才好。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就是钱
虽然现在打车和外卖软件都号称自己不赚钱,但是残酷的现实就在于究竟是不急着赚钱还是不能赚钱。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就是钱。滴滴打车号称每天能收集5T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用户的出行习惯,城市的交通状况等等,仅通过广告变现就能创造巨额的收入。但是对于外卖平台来说,面对有限的用户群体,无非是每一笔交易收取极少的抽成,或者未来为商家打广告,这些创造的价值都非常有限。
所以,要想钱烧的有用,能否获取大数据创造二次收益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如果你拿到了用户的数据,那你今天烧的钱明天都会加倍的再回到你的口袋里。
说是有钱任性,但是若想有一天幡然悔悟不任性了,才发现荷包已空,追悔莫及也没用。所以雷锋网建议,你必须Get烧钱的正确姿势,才能成为人生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