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老牌摄影器材制造商要做手机,合作伙伴是建筑商,怎么看怎么不靠谱,而它在CES2015上推出的首款Android智能手机又如何。
柯达要推出主打拍照功能的安卓手机的传闻已经早有预告,而在昨日的CES大展上,柯达正式推出了这款手机。
这款手机名为Instamatic 5,配置为5寸720p屏幕、1.7GHz联发科MT6592八核处理器,1GB内存+8GB机身存储、500万像素+1300万像素双摄像头。软件方面该手机搭载了Android 4.4.2操作系统。售价为249美元,约合人民币1547元。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这款手机实际上并非柯达自己生产的,而是柯达授权自己的品牌,交付给一家名为Bullitt的ODM厂商所制造的。另外,稍微年纪长一些的人应当记得,Instamatic曾是柯达旗下相机的一个系列,柯达为这款手机命名为Instamatic 5,有着很显然的怀旧意味与目的。
不过,外媒对于这款手机并不看好,国内网友的议论中,也对这款机子的配置和卖点感到失望,虽然日后柯达还计划推出平板电脑和其它智能硬件,但就目前来看,Instamatic 5似乎并不足以支撑起柯达翻身的指望。而要谈这一切,还得从柯达早前的衰败开始说起。
1975年,全世界第一款数码相机由柯达的相机工程师Steve Sasson发明,但是当时,柯达公司的高层却不愿对外公开这一技术,原因是害怕动摇到自家长期垄断的胶卷业务,而这无疑反映出了在柯达公司的基因中,缺少对颠覆和创新的渴望。
而且,即便柯达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之后,还是固执的认为人们在拍摄完照片后还会继续将其打印出来,因此继续把重心放在专用相片打印社、自动终端机等技术上。如果我们把相机和照片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代的话,那么前面那个时代,其核心的确是柯达所追捧的,以影像输出为主,洗印照片比拍摄本身还要重要;但后面那个时代,这种模式却出现了质变,拍摄变成了核心,照片数量指数暴涨,仅2011年Facebook上的照片上传总量就达到了700亿张,影像输出反而不重要了。也就是说,从前往后的发展,是人们对于拍照目的的转变,但是,柯达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另外,许多人并不知道柯达还曾经获得过中国政府的尚方宝剑。在98年的时候,柯达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柯达将和国内胶卷业的7家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并且柯达还承诺会把世界一流的感光技术带到中国,而中国政府则允诺在3年内不允许其他外资进入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这直接拉回了柯达在欧美市场的颓废迹象,并将日本富士挡在中国市场门外3年之久。但谁又能想到,比起柯达体量小了不少,并因此无奈转型的富士反而经受住了数字化转型的考验,而柯达日后就开始一蹶不振。
按照当下柯达的思路,是以智能手机切入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再依托影像技术延伸出自己的竞争力,从而逐渐成为大众主流的拍照设备。联想到柯达在软件技术、打印、影像的优势,这并非没有想象空间。
但说实话,早两年,柯达要是玩这一套还有点胜算,可现在这条路真的难走通。
一方面,柯达虽然是家百年老店,但是它对当前的主流消费人群,特别是年轻用户来说吸引力并不高,而且柯达并不像诺基亚和黑莓,在智能手机领域,它是个地道的新人,没有用户情怀做铺垫。
而此次柯达携手的合作伙伴Bullit同样也是一个新手,后者在此之前是一家建筑公司,尽管目前智能终端较低的门槛和较高的工艺成熟度,为其入局手机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做手机要同时面临供应链整合、工艺品控、品牌和生态建设以及专利考验等一系列问题,即便是有柯达百年品牌,以及家里大量的数码成像专利作为后盾,也不能确保这条路走的一帆风顺。
另一方面,拍照功能,当前已经是各家厂商争相垒高的那块木板,且不说卡西欧、松下等同样具备影像优势的厂商早就推出过类似的产品,一直等待壮大的微软Lumia最硬的招牌也正是诺基亚的招牌即拍摄卖点,就连一直不注重拍摄的黑莓都在Passport上前所未有的加强了拍照功能,这些都导致了柯达的技术优势并不能使其独秀于林。而据外媒对柯达手机的上手评测来看,这款手机的拍照功能在大部分情况下还不如iPhone 6,这无疑会让柯达品牌的背书遭遇质疑。
此外,据悉柯达手机主打的应用之一就是允许使用远程管理软件让好友或亲人同你的手机进行交互,并在分享和手机照片打印上有新的卖点,但是,这些功能并不是刚需,而且无论是安卓还是苹果,都有大量第三方应用程序来满足用户的拍照和照片处理需求,在这一点上柯达同样无法脱颖而出。
不过相比起来,最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恶劣的市场环境,特别是中国手机厂商的崛起,当下已经导致了日韩厂商出现败退,而按照柯达手机的定位,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将可能是其目标之一,但在那里,柯达可能面临跟中国手机厂商之间硬碰硬的决战,这无疑会使上述柯达手机业务的劣势被进一步放大。
一些人认为亚马逊做手机不靠谱,但事实上,柯达做手机远比亚马逊还要不靠谱,因为它没有后继力量(生态),也缺少未来前景。而事实上,这已经是柯达能做出的最后一次赌注了,这个沉甸甸的品牌,如果不能借助移动互联网翻身,恐怕会就此永远成为商业历史上的一枚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