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6.0赶在国庆前发布了,于是在节前大家焦急而耐心等待放假的小当口,我们(主要指Android用户)被一串打不开的“微信小视频”链接刷屏了。国庆假期里,iOS用户猛刷完存在感之后新鲜劲退去,笔者之后听到的关于小视频的声音几乎都是批评。
总结一下这些批评大致是:
1. 耗网络流量;2. 视频拍摄门槛;3. 缺乏持续活跃的内容源;4. 你看前人不行(Vine和美拍都没做起来),你也不行。
第1点,微信官方已经站出来说明了,大致就是一个6秒视频也就几张图片的网络流量。
这里先简单驳一下4:我认为Vine和美拍没有成功的原因恰恰是微信的优势——流量。
Vine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交app,关系网不够强硬以及内容太单一让人们缺少足够的理由持续地来到“这里”,所以Vine的用户没有迅猛增加并且迅速流失了。美拍是一个依靠社交网络的工具app,它最好的状态其实是寄生(也就是大的社交网络给它一个方便的入口,当然现在看起来可能性不大了)。另外,无论是“美拍”这个名字还是产品设计都太过女性化,使它自砍一刀,用户群由“拍摄漂亮短视频的用户”变成了“拍摄漂亮短视频的女性“。
那么回过头来,“小视频”是什么?我给它的定义是一个依附在微信上的“原始”工具,它的功能跟语音和文字类似,是对场景的一种描述方式。
从产品设计本身来讲,它也是跟语音、文字对等的。其中微信给它的3个主要入口:第一张主界面的下拉菜单,甚至比其他任何功能的优先级都高,后两个入口则是跟文字和图片对等。
回过头来说为什么是“原始”工具?
第一是因为它短,6秒钟的时间大概只够一个人快速转完一圈拍摄四周,所以跟标准视频的创作过程比起来,这个过程要简单太多;其次是它没有鲜明的产品属性,比如没有滤镜美拍这样的功能。这个"原始”等同于“轻”。
回答拍摄门槛和内容源的问题:
功能设计上的轻量,使得所有的用户都能够拍摄(不等于都会拍摄)——比如国庆的时候我母亲拿微信给在外地的姐姐发了一段她孩子的视频,在这个过程里基本的"沟通"已经达到了。如果有更高追求的话,那么就需要在6秒之内具备一个有趣的情节或者有趣的素材。但这个跟前者的基本沟通并不矛盾。
其次这样的应用需要巨大的用户流量且便捷的操作口。
【有趣的素材】
当然,笔者身边也有不少不用小视频的朋友。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微信发展到这个阶段,它的业务扩张肯定不会像以前的基本功能一样能覆盖到所有人,所以不要指望有同比例的线性增长。微信现有的扩张只要能增加现有用户粘性并且网罗一部分新的用户就算成功了。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短视频在信息流中产生干扰的问题,笔者认为问题并不大:因为首先,当前页面中的短视频是自动加载的,所以不需要额外操作;
其次,看上面两个截图,以5.0寸的屏幕为例,一个屏内只能放下2个短视频,不会出现满屏GIF的情况。
在整个微信里,短视频跟图片、文字的交互逻辑是一致的,都是不需要操作,显示即是内容。顺便提一下,在网络差的情况下微信会关闭短视频的加载,这也是一种反向的防干扰机制。
小视频现在当然还没做到最好,比如还没有设计出“非45度角且不丑的自拍方式”。但笔者认为小视频现在的不完善,绝大部分是与现实条件的妥协,比如画质不佳(压缩网络流量),而非武断判定为“设计缺陷或者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