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移动医疗是这两年的创业热点,雷锋网将以糖尿病这个典型的慢性病为切入点,带你了解这个新兴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这是第一篇。本文观点主要来自对医随访创始人杨枫的采访,他曾是微软大中华区软件架构首席顾问,做过不少医疗信息化项目,医随访是其第二次创业,也是首次踏入移动医疗领域。
我在一个小区里见到杨枫,他看起来四、五十岁,头发已经白了一些。他们之所以搬到小区里办公,是因为这里租金更低。
杨告诉我,他最早是微软大中华区软件架构首席顾问,05、06年回国后接触了不少医院信息化项目,后来觉得这块是个市场就出来自己创业。最早的团队08年开始做医院信息化系统,11年公司被软通动力并购。12年底拉了一些人再出来开始做互联网医疗。
中国的医院信息化有哪些问题?
从医院信息化领域转移到移动医疗领域创业,杨说是因为前一个领域里存在一些问题:
1)在医院甲方乙方的关系非常浓厚,所以医院的关系成本很高,你要先有关系才有项目,而项目型的话会拖得很久;
2)我当时做医院的项目最大的一个目的是拿到数据,但还是没有成熟,我在微软的时候曾在02年一起做了一个数据系统,但在中国有很多数据是脏数据,即便如北京的协和医院也是如此。所以讲大数据时经常是数据越大垃圾越多,而筛选的成本非常高。
举两个例子:
1)我们发现协和医院有些卡里,同样一个病历卡里,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原因是这是一个号贩子的卡,什么人都能拿这个卡来看病,这样的话如果你基于这个数据来做临床分析是很危险的。
2)很多人拿自己的医保卡给亲戚朋友去开药,比如很多人到了12月份就玩命式的想把药吃掉。这样的数据也无法看出身体的真实情况。所以说这些数据是脏的。而在脏数据里做医疗大数据的话成本非常高。很可能需要一个个去验证,这已经到了临床领域,不是IT数据。
但是医院项目也让他学到很多东西,产生了对医疗的敬畏之心。这个领域需要非常严谨的专业性,同时承担巨大的责任和风险,也因此他觉得移动医疗最终仍是要回归医生和医院。
杨认为,要改变的是中国医疗的现状,在医院里面做这块还太早,成本太高。那么IT互联网来能改变什么呢?
中国整体的医疗体制是5、60年代苏联帮忙建立起来的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以就诊为基础的,我在医院长大时,当时的医院提的是救死扶伤,只有你病得很重了才去医院,其它时间不去。到后面说的是治病救人,现在中国老年化来临时,体制却一直没变。而且有一个趋势是基础医疗越来越薄弱,大家都往三甲跑,这些不是互联网公司能改变的。互联网公司能改变的,是知道人们对医生有需求,但这种需求未必是发生在医院的院墙里,IT能承担的很大一部分是慢病管理中家庭医生的这个角色,而这个角色非常重要。这里不光是设备的问题,比如血糖,测了一个血糖,so what?这个值与吃药前还是吃药后测的,吃药的时间间隔等都有关系。此时“家庭医生”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糖尿病这种慢性病而言,在发展到晚期之前,日常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得好便可以让病情不恶化,不影响日常生活。但中国缺乏家庭医生体系,很多病人是在病情恶化后往医院跑,但此时已经晚了。移动医疗或许可以让这种情况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