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IBM已经同意向芯片代工企业Globalfoundries支付15亿美元,让后者收购其尚未盈利的芯片制造业务。知情人士表示,IBM还将获得价值2亿美元的资产,使得这笔交易的净价值为13亿美元。这项交易意味着曾经创造了“个人电脑”这一名词的“蓝色巨人”IBM正在日渐远离传统的PC制造产业。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IBM的这次交易将会给竞争日益激烈的芯片市场带来哪些启示。
越来越“名不副实”的IBM,盈利能力低下的PowerPC
芯片业务出售后,IBM旗下的硬件制造产业就只剩下大型服务器、超级计算机、专业图形工作站和少量的存储设备等业务了。众所周知,IBM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的缩写。但现在,IBM却在逐步放弃自己的“商业机器”制造产业,变成一家软件与服务公司。这不能不让人感慨“IBM”真是越来越“名不副实”了。但事实上,从IBM前几次出售自己硬件业务的经验来看,IBM所出售的业务往往是市场已经接近于饱和,利润率低下的业务。如个人计算机与小型服务器业务等。那么,此次IBM出售芯片业务是否也意味着IBM看衰芯片产业的盈利能力,芯片市场即将达到饱和呢?
曾经,ThinkPad与PowerPC就是IBM的代名词。许多商务人士都以拥有“小黑本”为荣,苹果的Mac电脑也将PowerPC处理器作为自己的核心。但由于IBM在与Intel的竞争中落败, PowerPC架构处理器的市场面临着不断的萎缩,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特别是在2006年,苹果宣布弃用PowerPC转投Intel平台之后,PowerPC就一直面临着除了IBM自己谁都不用的尴尬局面。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芯片的设计与制造却要花费大量资金,IBM卖掉PowerPC也就不难理解了。
摩尔定律将失效,技术红利即将消失
长期以来,摩尔定律就以其惊人的准确性与前瞻性而被奉为IT行业发展的“金科玉律”。但随着芯片产业的不断发展,宣称摩尔定律即将失效的言论也时有出现,其中甚至包括摩尔定律的发现者、Intel公司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本人。戈登在2007年参加一档访谈节目时称:摩尔定律将在10年之内失效。虽然以Intel为首的芯片公司,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技术打破了这些末日论,但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情况下,尚没有合适的材料可以取代硅晶圆在芯片生产中的地位,而芯片的制程工艺已经逼近于硅晶圆中电子可以通过的物理极限。
几年之内,芯片厂商们就会触及这个极限,芯片的性能也会面临瓶颈。这个瓶颈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是难以打破的。而被视为下一代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就目前的研发情况来看,距离其问世恐怕还有一段漫长的时间。在芯片的制造工艺无法得到根本性提升的情况下,技术领先的厂家将会被原本落后的厂家追赶上,价格就将成为各家芯片厂商打开市场的唯一手段。
“沙价芯片”的时代即将到来
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三五年内芯片会按沙子价卖”,“芯片业应该借鉴互联网实现免费,按照成本价销售”。许多人认为雷布斯不过是作为一个手机厂商,站着说话不腰疼,半开玩笑地向自己的供应商们抱怨芯片的价格太高。但如今,以联发科为首的亚洲芯片厂商,真的凭借低价高性能的芯片开始“弯道超车”,而德州仪器、IBM等响彻《硅谷之火》的公司却纷纷开始从芯片产业退出。
长期以来,芯片业一直被认为是高投入、高回报的高科技产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芯片产业的准入门槛将会进一步降低,一些原本落后或者新兴的企业将慢慢追平现在的巨头。高价高性能的定价模式已经渐渐不再适用于芯片产业,惨烈的价格战在几年之内就会爆发。事实上,联发科低价芯片在手机市场上的成功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这样的倾向。而为了打赢这场价格战,怎样降低生产成本将成为芯片厂商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沙价芯片”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总结:
长期以来,IBM就以对市场的敏感而闻名,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IBM往往能够先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做出判断,这使得IBM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而上个世纪那些曾经与IBM站在一起的IT巨头们却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都市生活、科学数据系统、控制数据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Honeywell乃至SUN这些曾经在《硅谷之火》中被反复提及、名声响彻了一个时代的公司,如今存世的已经寥寥无几了。
IBM总是能够避开竞争最为激烈的产业,避免被拖入无休止的价格战。如今,IBM从芯片市场撤离,意味着Intel称霸多年的芯片市场也将陷入苦战。但厂家之间的竞争对于用户而言从来都是一件好事,而且,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低价低功耗的处理器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IBM的“智慧地球”也同样需要低价芯片的支持。可以想见,雷军所描绘的“沙价芯片”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