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工业互联网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从工具到平台,中小制造企业的一场数字化转型

作者:高秀松
2023/06/09 00:09

中小企业正在经历一次痛苦难熬的数字化转型。

一边是业务毛利、附加值低、生产管理缺乏数字化等问题驱使中小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一边是高成本的大平台、昂贵的数字化系统和设备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从企业内部分析,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数字经济政策研究专委会主任蔡跃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许多中小企业都知道必须转型,不转等待着的很可能是慢性死亡。

但问题是怎么转。

有中小企业负责人认为,当前“大平台、大系统、大项目”的这种方式,本质上和中小企业的基因相冲。

“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很脆弱,对于数字化系统,必须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平台、大项目耗费资金大、建设时间长、回本周期慢,中小企业难以适应这种模式。“

实际上,中小企业很可能用不上那些高大上的平台,它们更需要一种能快速提高业绩、创造利润的工具。

给农民一把趁手的锄头,而不是押着他学习使用挖掘机。

过去几年,部分工业互联网大厂的那套高举高打、自上而下的平台式打法,几乎只能做制造业大厂的“样板工程”,很难在中小企业落地,根本原因便是大平台与小企业“供需错配”。

“中小企业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其转型一定是围绕这个发展逻辑而展开,套用大企业的逻辑,只能造成‘揠苗助长’。”鲁邦通副总经理兼CTO陈小军表示。

作为一家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厂商,同时也是一家中小企业,鲁邦通的业务覆盖工业物联网通信和边缘计算产品的生产制造,也提供设备智能化和智能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

陈小军认为,数字化转型,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整体的战略,所有的战略都需要分步骤、分阶段,不可能一步到位。与大厂强调的“自上而下”模式不同,中小企业转型需要结合“自下而上”。

一、自上而下是战略,自下而上是路径

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一把手工程。

原因在于,管理层有决策权,能够将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上升为公司的执行意志,渗透到公司的各个层级,最终执行下去。

不少解决方案商都清楚这点,其销售团队瞄准了企业主,让企业主立马签单,开始上方案、推平台,搞数字化转型。

方案交付以后,企业主非常痛心地发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那些价值不菲的设备、科技范儿的平台,团队很难用起来。

到工厂一问,下面的人就说不好用、不会用,企业主心灰意冷。

这种吊诡的现象十分常见。许多有数字化转型意识的企业主,也乐于去推进公司的数字化战略,但效果却与想象中相去甚远,甚至一地鸡毛,之后便对数字化改造进退两难。

“数字化要自上而下推,但更重要的是管理层、执行层、解决方案商达成共识。”

陈小军认为,之所以出现企业主不愿意再推数字化的现象,是有些解决方案商只看到了领导,而忽略了员工的需求。

管理层有权推动数字化战略,但具体要由团队去执行。如果执行出了问题,导致产出不如人意,这个结果就会自下而上反馈到管理层,管理层便会对数字化方案的效果产生怀疑。

换言之,“只看领导”的打法虽然能签单,但项目交付可能会出现问题,且不可持续,本质上也算是对数字化转型生态的一种破坏。

事实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一线员工不应该被忽视,反而应该首先被赋能。

作为生产的执行单位,一线员工能够直接体会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效果,如果数字化解决方案能给他们带来增益,其评价也会自下而上地传送到管理层,管理层看到了明显的效率提升,才会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资源投入。

那么应该如何赋能一线员工?

陈小军表示,一线员工对整体解决方案并不敏感,也不关心,甚至不了解,他们在意的是工作能不能按时、按质地完成。

这对于解决方案商的启发是,在面对中小企业时,首先应该给一线工人提供直接有效的工具,能够帮助他们“多、快、好、省”地完成工作。

一线工人看到实际效果,同时,也通过逐步推平台、系统,从而最终反映到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效率的提升上,才能最终完成整个企业的数字化改造。

从工具到平台,既是方案商的产品逻辑,也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逻辑。

二、需要有人构建平台,也需要有人打通节点

许多方案商,尤其是一些大厂,直接以德国工业4.0为目标,去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这种大而全的平台,虽然有项目落地,但也只能落地到不缺钱、愿意试一试的制造大厂的生产基地上,很难具备规模化复制的可能性,更无法推广至中小企业。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从1.0(机械化)进化到2.0(电气与自动化)、3.0(信息化),最后到4.0(智能化),而不是直接从1.0就到了4.0。”

很多制造大厂做平台,但其实这个过程中,往往投入产出并不成正比。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先驱、美国制造业巨头GE就是前车之鉴。他们投入数十亿美元,推出了全球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然而,Predix并没有为GE带来业绩增长,反而成为沉重的财务复负担,最后落得被打包出售的命运。目前,Predix已成为一套工业应用以及一个开放的应用开发平台。

究其原因,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以致盈利遥遥无期;平台过于“笨重”,难以满足不同领域客户的需求,致使Predix无法实现GE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宏大愿景。大型企业犹如此,更枉论预算开支十分有限的中小企业。

可以说,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从低阶向高阶进化,即从局部数字化向全域数字化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企业需要解决的转型难点,只有把这些点梳理清楚并解决掉,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类比自动驾驶,从L1到L4,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数据、训练算法、迭代技术,相应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最终才能到达L4级的无人驾驶。如果一开始就做L4无人驾驶,积累的数据完全不够充分,几乎只能在封闭场景做测试,而无法走向实际场景。

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如此,如果企业3.0的信息化都没完成,就要做4.0生产的智能化,无异于没有打好地基就直接盖楼,只能适得其反。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就像是一张网络,每家企业,都可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节点。只有当节点完成数字化、节点与节点才能拉通,才能形成线、面的网络。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各个作为产业链上的毛细血管,它们需要通过数字化,跟产业龙头企业对接上,从而成为整个工业互联网上,信息流动通畅的节点。”

因此,真正要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前提是这些“节点”能完成转型,然后通过平台把数据流转起来,做更多的智能化改造,来提升产业效率、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而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是,这些节点,大部分都还没有真正“联网”,而依然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陈小军表示,当下企业数字化转型最为紧迫的事情,是将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都连上网,将这些节点的数字化能力提升,才能让数据流转起来,产生价值点。

“如果手机、PC等智能终端没有联网,消费互联网也不会产生万亿级的市场。”

因此,中小企业的需求,对于一线员工来说是工具;对于企业来说是将企业的人、机、料、法、环进行数字化,进而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打通生产环节的数据壁垒,激发数据价值。

“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一定是大趋势,大厂可以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但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推动。”

现阶段,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构建和应用落地,这张网络的节点接入数量还比较少,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很难发挥出实际价值。

因此,市场上必然需要类似于像鲁邦通这样的公司,去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帮助大量的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来为整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网,构建一个个节点。

当这些节点串联在一起时,工业互联网才成为一个真正有用、有效的平台。

三、不存在完全标准,也不必完全定制

对于工业互联网厂商而言,只有深入了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才能对症下药,开出合适的药方。

但中小企业散布于各种行业,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行业之间差异化非常明显。

不同的行业、场景差异,给企业和解决方案商带来一个问题:标准还是定制?

从企业的角度看,定制更符合自身需求,但成本太高;标准化产品又怕不好用,效果欠佳。

从方案商的角度看,标准化成本虽低,但由于场景复杂,很难做出一套低成本、通用型极强的方案。

正如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数字经济政策研究专委会主任蔡跃洲分析:“制造业不像消费互联网涉及的场景较为简单。不同行业都有其专有技术和行业特征,数字化转型涉及的场景通常都会比较复杂。仅仅依靠编程程序员很难将相关技术、过程、功能用代码直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求和方案商的供给,似乎成了一对内生性矛盾,难以化解。

这道题并非无解,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标准与定制。

陈小军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定制化,本质原因是每个行业的know-how不一样,每家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这就决定了方案商不可能做一套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对于厂商来说,标准化和定制化其实不是最核心的困扰,“最重要是帮助企业梳理出它的核心竞争力,并且通过技术去强化这个竞争力,让它数据化、体系化地去流转和运行下去,发挥出最大价值。”陈小军表示。

在执行中,可以“相似能力做标准,核心竞争力做定制。”

即行业里边非常相似的能力,通用的技术,方案商就能够做标准化;而那些属于企业独有的差异化能力和技术,就需要做定制化;二者应该结合起来。

好比医生给病人开药,一些基础疾病,如感冒咳嗽就可以标准化,但一些特殊的病,则需要开特殊的药。

鲁邦通具备数字化技术和实体制造两方面能力,这个特殊性,也为其投入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业务带来独特优势。

一方面,鲁邦通基于自建的数字化工厂,生产物联网硬件;另一方面,鲁邦通基于自身工业物联网平台的研发能力,以及自主开发MES系统、工业低码平台等工业互联网产品,“亲自操刀”完成对自身工厂的数字化改造。

基于此,鲁邦通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难转型”这道病症的药方,非常清晰明了。

作为从工业物联网跨越到工业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商,鲁邦通目前提供从工业物联网通信和边缘计算等产品,到设备智能化和智能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已应用到机器人、医疗设备、环保设备、新能源装备、电梯及特种设备等工业设备行业,以及企业生产制造的各流程。

以电梯为例,过去电梯的维护主要靠维修工人定期检查,或者等设备出现故障以后才会进行维护。

这种方式非常落后,设备出现故障极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并且出现事故之后,从发现到处理,存在时间差,这段时间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鲁邦通提供的多源融合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到电梯的运行情况,将数据传送到云端,一旦出现故障,系统便会将事故信息推送给维修工程师,尽快解决问题。

具体到企业节点连接,鲁邦通也通过5G通信、边缘计算、智能感知与云端智能等技术,构建鲁邦通智物协同云,帮助更多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云边端”融合并赋能行业场景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

又比如,针对一家环卫设备企业管理全球部署设备、售后运维、备品备件,管理客户订阅数据等需求,鲁邦通提供一套基于用户角色及场景驱动的软硬结合解决方案,帮助客户管理整个工业互联网服务价值链,实现设备管理、售后运维管理、金融租赁管理一体化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各类传感器、边缘设备,让生产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实现‘上网’,然后通过平台把各种数据流转起来,赋能旧业务、打造新业务,创造价值。”

总结

2015年5月,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中首次提出“促进生产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由此掀起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

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落地,技术再一次推动了产业进步。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在产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始终是一个难题:不敢转、转不起。

这个难题的症结在于,中小企业需要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工具,但目前,更多是大型数字化平台走在前面,供需未能匹配。

很显然,双方都需要一场认知革命。

只有各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推动这场巨大的变革。(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雷峰网)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从工具到平台,中小制造企业的一场数字化转型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