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科技的高层阵容,似乎没能在2021年维持平静无波的局面。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注意到,平安科技首席数据官翁志、首席信息官庞晶,目前均已不在官网的管理团队名单中。
这意味着,一年时间内,平安科技至少有四位拥有技术背景的高管离职。
在高管团队继续变化的同时,平安科技也在大量招揽咨询人才,转做数字化咨询的“野心”越发清晰。
唱衰这场转型的人不在少数,一位四大出身的咨询顾问就向我们表示,转道咨询是大可不必:“时机不太对,内容不到位,转了也是浪费。”
但也有资深业内人士指出,不仅是平安科技,可能对所有科技公司而言,这都是“正确且必要”的一个方向。若不能点亮咨询这棵“技能树”,再强的技术积累,到了对外输出的时候,也要大打折扣。
或许正如我们在《AI商业模式的脱靶、崩塌、救赎》写到的那样:咨询,某种程度上正是AI公司们逃出死局的出路。
“刚发现平安科技官网上,好几个老总都不见了……小伙伴们情绪还稳定吗?”早在八月初,就有网友发现,平安科技的高层,又少了两个。
与2020年底的阵容相比,现在平安科技管理团队只剩六位,暂无新增。
首席信息官庞晶、首席数据官翁志的名字已不见踪影,两人的职业去向也尚无任何公开报道。
庞晶在2017年加入平安之前,曾经是渣打银行的CIO,负责渣打在中国的技术及团队运营。来到平安之后,她的主要任务是“推动集团综合金融平台建设、中后台管理职能平台的管理、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
翁志则擅长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分布式计算、网络安全、云计算等领域,曾任职于京东、Google、Oracle、Sybase等公司,有着超过二十年的海内外高新技术研发管理经验。
时间向前推至2020年下半年,CEO陈立明、CTO兼总架构师方国伟等人相继离职。
(推荐阅读:《平安科技人事大调整:CEO陈立明离职,平安人寿CTO钟捷出任总助》)
陈立明的履历与庞晶颇有相似之处,CIO这个关键词,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他曾在渣打银行工作十八年,担任大中华&北亚区CIO;离开平安科技后,他的新身份是苏黎世保险的CIO兼CDO(Chief Digital Officer,首席数字官)。
带领过团队构建平安云的方国伟,曾任职于华为、AWS、微软,如今又重返华为,担任华为云的首席产品官。
不难看出,平安科技最近一年离职的高管里,至少四位有着一定技术背景。
也是在这一年里,平安科技对咨询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
“去年的校招和社招,就已经有一些咨询岗位了。这些岗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1-2年的、十年以上的,都有。”小李曾在某四大外资咨询公司担任咨询顾问,她在去年就注意到了这一变化。
如今,在招聘官网搜索平安科技的“咨询”岗位,会出现不少标着“战略咨询师/咨询顾问/总监”“高级战略规划岗”等相关职位,多半归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类、经营管理类、项目管理类等类别之下,工作地点分布在上海、深圳等地。
单是8月26日这天更新的招聘信息,与咨询岗有关的已有十余条,招聘人数超过50个。
“这样一来,科技范儿没有以前浓了。”一位接近平安的业内人士感慨,“搞技术的高管,都走得差不多了。”
纵观平安科技近年变化,战略重心的调整十分明显。
他表示,方国伟在职期间,平安科技明显以云为重要战略 ,“至少在2020年之前,他们最看重的,还是云和AI。”
但他们是否把握住了云和AI的风口起飞,或者完成了不错的技术积累和输出?不只一位受访者认为,这个问题很难有肯定的答案。
而从去年开始,数字化转型大潮汹涌而来,“这时候做咨询,说不定更容易胜出。”该业内人士指出。
“陈立明是典型的CIO,而陈心颖是麦肯锡出身,走技术方案和走咨询,打法很不一样。”他告诉《AI金融评论》,这不仅是战略层面上的考量——在陈立明离开后,平安科技对咨询的重视程度应该只增不减。
不过,重视归重视,并非每个人都看好平安科技转做咨询。
小李质疑,这未必是个很好的入局时机:行业内卷本身就过于严重,打着旷日持久的价格战。“连老牌咨询公司,也在用子品牌做一些量大价低的业务,在试图求新求变。”
“没有巨大优势的话,我想很难立足。”
那平安科技能找到合适的咨询人才、输出有优势有特色的的战略咨询服务吗?
“我们也接触过他家的战略咨询校招生,说进去之后工作内容也是画PPT——好歹也是科技公司,这跟普通的咨询公司,差别到底在哪?”另一位前战略咨询师抱怨道。
她认为,就算是集中地、大量地招聘咨询人才,也不能保证平安科技能够顺利度过转型“阵痛期”:纯咨询人才能多懂技术?纯技术人才有多懂咨询?磨合难免痛苦漫长。
“就像读书一样,你可以从头到尾读下来是一回事,抓到重点是一回事,深入浅出地向别人解释重点、让对方明白,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社交平台上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咨询业务的“偏见”发言:“太虚了”“都是高薪养人做PPT”……
或许,这些疑问已经萦绕在众人心头许久:
是科技做不下去了,才做咨询吗?
做了咨询,会越做越差吗?
相反,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做咨询或许是势在必行。
“转做咨询不是只做咨询,重点是科技+咨询,做数字化咨询。”前述业内人士强调。
像平安科技提高咨询能力“配置”的做法,IBM副合伙人付晓岩认为,从长期来看,很有必要:
因为无论是何种科技输出,都是要了解对方企业、理解对方业务,再据此规划解决方案,再才是技术的具体实施。
“很多企业也不知道数字化转型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方法论是什么。他们可能只做完了顶层设计,具备写出高级方向的能力,但还没有形成把高级方向落到实际业务活动中的能力,进入不到业务流程中,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咨询来解决的问题。”
而一些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头部企业的咨询能力或许并不足够,也尚未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如果不能加强自身咨询能力,科技输出的圆满程度,多少要打一些折扣。
同时,付晓岩也向我们指出,从战略咨询做起,是一个不错的方向,直接与高层对话能够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实施。
“战略咨询意味着直接接触高层,当企业高层认可你的观点,后续的解决方案、科技产品的输出,渠道都已经打开了。”
雷锋网《AI金融评论》也注意到,在金融科技领域,平安科技其实并非公开入局咨询业务的第一家。以金融风控反欺诈起家的同盾科技,就孵化了咨询子品牌。
部分头部技术厂商也日渐重视团队中业务专家的配比,尽管这些专家不一定以咨询人才的名义出现,但也同样执行着类似的职能。
咨询能力,不仅是技术输出方未来的必备技能,更是AI公司们的转机所在。
以往的AI公司,往往只向客户提供单点技术服务,如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机器学习决策等等,远没到战略咨询、IT咨询阶段。
但现阶段的AI企业,随着业务不断下沉,逐渐做重,本质上成了数字化企业。
数字化,用什么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组织管理规划、数据沉淀、数据流通、数据决策,最终实现智能化。
如今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不再是单纯的软硬件实施,而是对人、组织、流程、IT的整体改造。
AI企业可以设立“咨询子公司”,自上而下摸清楚各种场景、客户、领导的需求,拉通供应链关系,一来,以自身的方式经营客群关系,并帮助母公司去直接获客,承接项目实施。二来,在更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后,反哺主公司的整体解决方案。
坦白讲,咨询只是引子,打通客户决策层之际,为自己的项目实施业务拉客。更通过这个引子,吃透行业,了解更多客户需求,让解决方案更为健全、通用。
好比一家装修实施公司,额外经营了一家家装设计子公司,设计公司先给业主做出设计规划,提供装修的用料、实施商的选型参考,同时推荐自家的实施母公司,来做最终落地。
(推荐阅读:《AI商业模式的脱靶、崩塌、救赎》)
文因互联CEO也曾向雷锋网《AI金融评论》表示,技术公司和咨询公司都会各自发生变化,直到最后出现一种融合二者优点的新型组织,能够对客户的核心业务流程深入理解,沉淀当中的专业知识再组件化,形成大量的业务标准件提供给客户。
同时,咨询的模式偏轻,资金压力小,技术企业入局的风险也较低。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平安科技身上,看到这样一条实施路径:从重定制集成项目实施,到立足数字化咨询,再以咨询业务反哺重定制实施,最后与大型客户建立高粘性和系统不可替代性——彻底以“技术+咨询”双管齐下的姿态,夺得先机。